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肿瘤医院>> 德州市肿瘤医院 >> 正文
胃的组织学-胃粘膜的分区跟年龄变化
- 更新时间:2016年01月04日
- 来源:石家庄肿瘤医院

- 最伤脾的几件事,第一件你就…
- 立秋了,先别瞎忙养生了,这…
- 都是抗癌,任正非赢了两次,…
- 熬夜=慢性自杀!想降低伤害…
- 长期熬夜者DNA损伤多,癌症…
- 发现肺部结节,大家记住一句…
- 能让你增加30年寿命的水果,…
- 恶性肿瘤的预后到底怎么做和…
- 大暑三养:养身、养心、养生
胃粘膜的分区
正常成年人的胃粘膜,在组织学上,按其所在部位及组成胃腺的细胞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即贲门腺粘膜、胃底腺粘膜的幽门腺粘膜。
贲门腺粘膜及贲门腺
分布于贲门周围的环形狭窄区域。该区范围各家说法互有出入。有人主张为5~30mm 或5~40mm,有的主张为 1~4cm ,一般主张为2cm,吴英恺等谓为2cm左右,有人则主张仅为1cm,以固有层内含贲门腺为特征。贲门腺粘膜的胃小凹深度介于前两者之间,贲门腺则占据粘膜的下段约1/2部位。贲门腺也是单管状腺,有大量分支并弯曲,主要由粘液细胞构成,它们之间杂有少量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贲门腺细胞的形成及粘液染色与幽门腺很难区别。特别如后述,由于某些原因,当胃底腺消失,而幽门腺粘膜与贲门腺粘膜连成一片时,两者不可能区别。有人认为两种粘膜仅所在位置不同,形态上可看成是一类。
胃底腺粘膜及胃底腺
分布于胃底和胃体区域,占胃总面积的3/5~4/5。从切面上看,胃底腺粘膜的上1/4为胃小凹,下3/4则为胃底腺所占据。胃底腺为单管状腺,腺的上2/3较直,下1/3较弯曲并可有分支。腺可分颈、体及底三部分。颈部即腺管的最上端稍狭窄的部分,开口于胃小凹底部。有人也把紧接胃小凹开口外称为“峡”。体为腺的主要部分。其下端弯曲并略膨大的部分称为底。胃底腺由主要部分。其下端弯曲并略膨大的部分称为底。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
幽门腺粘膜及幽门腺
分布于近幽门4~5cm的区域。此处的胃小凹较深,可深达粘膜厚度的一半,幽门腺则占据粘膜的下1/2部分。幽门腺属单管状腺,较胃底腺分支多,(P.A.S)反应及阿利新蓝(Alcian blue)染色与胃底腺的颈粘液细胞含相似反应的颗粒。幽门腺细胞分泌的粘液与颈粘液相似。电镜下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下发达。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较发达,核上、下都可看到,线粒体椭圆形工杆状,嵴中等发达。细胞质内有散在的小圆形粘液颗 粒,其电子密度不一,常在低电子密度的粘液颗粒中有一电子密度高的圆形粒芯,后者有人曾报告呈蛋白酶元阳性反应。幽门腺除粘液细胞 外,尚有G细胞等数种内分泌细胞,壁细胞可有少量或完全缺如。
胃粘膜的年龄变化
胃粘膜从贲门到幽门三种粘膜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两个交界。在胃体和幽门窦交界处形成一条不超过2cm宽的狭窄区,叫做中间带(移行部或移行地带)。这个地带在组织形态上是灶性幽门腺和胃底腺粘膜的混合区。按照某些人的意见,在这个狭窄的中间带区的腺体可能不含主细胞。临床上认为这个地带既是胃溃疡好发部分,也是易发生肠上皮化生的区域。有人报告中间带可随年龄而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在现象上是由于胃底腺粘膜萎缩、消失和肠上皮化生所致。
有报告说,在无症状的老人中常具有胃粘膜变化,其中以萎缩性胃炎最为多见,它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之一是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这种病变是老年性变化。究竟胃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是生后就存在的,还是发育到一定年龄才出现的,尚不完全了解。但据内窥镜的病理检查肠化改变结果,在11~22岁组未发现,21~30岁组有15%,31~40岁组有54%,41~50岁组为60%,51~60岁组为86%61岁以上为100%。
可见肠化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同时还发现肠化部位亦随年龄增长由幽门窦向胃体上部沿小弯而扩大。这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消化道的结构及功能均有改变,萎缩性胃炎发病亦相随增加的提法相符。
有人把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萎缩区与非萎缩区的交界连接处叫做萎缩边界,并指出萎缩边界的位置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萎缩边界逐渐上移。正常30岁左右健康人,萎缩边界通常位于胃角上方附近,50岁以上萎缩边界可延伸至胃体中上部。有人依据萎缩边界位置高低不一提出“胃年龄”这一名称。如受检查胃年龄与其实际年龄萎缩边界相当,则认为这种胃粘膜萎缩属生理范围,若受检者胃年龄超过其实际年龄的萎缩边界,则认为属于病理改变。
金冠球、肖树东等将30名无病史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与25岁以下健康青年人9名做对照,所得到的老年人胃粘膜组织病理学特点是除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等变化外,尚可见到组织病理学既非正常范围、又非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者,特称之为退行性变。30名中的4名胃窦、胃体均为退行性变,2名胃体呈退行性变、胃窦是萎缩性胃炎。同时,报道了在全部25名萎缩性胃炎例子中亦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这种现象在健康青年组中未曾见到。
据此,他们提出老年人胃粘膜退行性变是全身性退行性变的一种表现。认为老年人胃粘膜小血管扭曲、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这种循环改变可使粘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低下,屏障功能低下,成为其它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基础。据此认为老年人胃粘膜退行性变可能是老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同意Lmai的观点,认为老年人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属于一种半生理现象。
老年人的胃粘膜改变,究竟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过程,或者是老年人全身性退行性变的一种生理或半生理现象,至今未完未定论。但变慢性浅表性胃炎转化为萎缩性胃炎的一组国外长期(23~27年)观察结果看,50例中21例转变为萎缩性胃炎(42%);国内随访5~8年的16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转化为萎缩性胃炎者34例(20.7%),并非慢性浅表性胃炎一定要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可见慢性萎缩性胃炎除来自慢性浅表性胃炎之外,还有其它来源。
基于上述资料,胃粘膜的年龄变化,仍是有待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年龄变化的生理和病理界限怎么看,所谓退行性变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之间有何联系,哪些胃粘膜改变与临床关系密切或有潜在的癌变危险必须引起临床重视及处理等问题,均有待今后阐明。
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如果有需要欢迎点击我站的其他文章内容,祝您健康幸福!
- 编辑:编辑105
- 上一篇:血液病和有关常识问答
- 下一篇:药品:艾力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