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肿瘤医院>> 滨州市肿瘤医院 >> 正文

肿瘤细胞为啥会发生耐药、转移?原因居然跟血液中的一个细胞簇有关!

肿瘤细胞与肿瘤相关基质细胞、免疫细胞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大多数肿瘤细胞缺氧或受到剪切应力损伤、药物及免疫攻击,只有<0.01%的肿瘤细胞具有治疗抗性和较高的转移潜能而引起远端转移。

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髓系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其它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的造血细胞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有利于生存和转移的血液微环境 (细胞簇),形成免疫共逃逸,抑制肿瘤失巢凋亡,促进转移定植,支持肿瘤相关稀有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生存、外渗及促进在远处组织中的适应和生长。

血液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通过建立强细胞粘附力,赋予肿瘤细胞剪切应力阻力,激活和维持肿瘤细胞增殖,保护肿瘤细胞免受细胞凋亡,并介导免疫抑制;CAMLs是循环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调节免疫抑制,支持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外渗;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是转移起始的介质,TANs在CTCs周围形成保护罩,避免免疫细胞的识别和破坏,进而启动肿瘤血管生成和CTCS的定植来影响肿瘤的进展。肿瘤细胞与血小板形成聚集体(TCIPA),屏蔽NK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溶解,赋予CTCs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破坏免疫监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CTCs发生 EMT,

二、什么是肿瘤循环稀有细胞?

活性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簇)(LCRC)是指脱落进入外周血液中的与肿瘤发生、进展、治疗抗性高度相关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稀有细胞,尤其是细胞簇。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干细胞(CS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及同型的肿瘤细胞簇(CTM)和异型的由肿瘤细胞与多种非肿瘤细胞组成的混合箴(CRM)。染色体非整倍性、EMT间充质表型、CSC表型等形成稳定驱动突变和特殊表型的不同细胞亚群,获得选择性优势,代表肿瘤的可塑性、侵袭性、复发转移潜能、治疗抗性和适应性。

活性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簇(LCRC)在肿瘤病灶聚集形成,内渗进入血液,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和转移潜能,与不良预后直接相关,与死亡风险独立相关。细胞簇分为由肿瘤细胞群单独组成同型簇(CTM)和由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非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组成的异型簇(CRM)。

非肿瘤细胞一方面在CTC表面形成有效的物理屏障来保护CTCs免受物理剪切力和宿主免疫攻击;另一方面,构成CRM的各种非肿瘤成分相互作用,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癌细胞增殖,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为肿瘤细胞的生存和转移提供了有利的微环境。对于同型簇,细胞异质性(未分化与分化和MET与EMT)为远处定植提供竞争优势;对于异型簇,肿瘤细胞与其他非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定植和逃避免疫监视很重要,异型肿瘤基质的存在增加了 CRM内肿瘤细胞的活力,并赋予转移和治疗抗性优势。

分享健康资讯、传播医学知识、探索生命奥妙、找寻养生之道、邀请名家讲解、解答患者疑难,河北现代医学研究肿瘤咨询热线:0311-85666133 微信号:578519196或者1151591580、QQ号1151591580

三、肿瘤患者为什么要做循环稀有肿瘤细胞检测?

活性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簇XLCRC)临床应用 ——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血液全活检伴随诊断,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

1:肿瘤患者分层、分级、补存分期,指导治疗

A--肿瘤负荷、侵袭性分层、分级并补存分期;

B--术后复发、转移、死亡风险精准评估,患者分层;

C--治疗抗性精准预测、评估,患者分层;

2: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动态、连续、周期性监测,指导治疗

A--术后复发转移监测,早于影像学发现复发转移;

B--治疗抗性动态监测,早于传统方法发现治疗抗性;

C--遗传变异、表型及分子靶标动态监测;

3:辅助诊断、早期筛査、癌前病变筛査

A--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簇)全活检,辅助判断病灶良恶性、精准分期,指导临床诊疗策略

B--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簇)全活检,临床高危人群癌前病变筛查;

C--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簇)全活检,健康人群泛癌早期体检筛查;

4: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药敏检测及转移、治疗抗性靶向干预指导

A--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簇)体外培养药敏检测;

B--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簇)药物组学检测;

C--转移及治疗抗性干预;

四、活性肿瘤相关循环稀有细胞检测的优势

转移导致90%以上的癌症死亡,这一过程被认为是由转移前体细胞,通常称为循环肿瘤细胞 (CTCs)促进的。CTCs可以作为单个细胞或细胞簇存在,并通过淋巴管传播到远处器官,在那里它们可以形成明显的转移。研究强调,与单个CTCs相比,CTC簇可能具有较高的转移潜能,CTC簇在组成上可能是同型或异型的,由于异型簇可以提供免疫逃避的机制,因此CTC簇的特性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全面描述CTC簇,以了解细胞类型和簇内相互作用,以确定如何减少CTC簇介导的转移。

1、 与单个CTCs相比,CTC簇具有更高的转移能力。

2、 与单个CTCs相比,CTC簇在播种转移中更有效。

3、 CTC簇由肿瘤细胞(同型)或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异型)组成,异型CTC簇能够逃避免疫监视机制。

转移性肿瘤细胞对特定器官的浸润取决于肿瘤基质的细胞信号、CTCs的组成、靶器官微循环的结构和肿瘤细胞自主功能。最近对乳腺癌的一项研究表明,PLakoglobin是桥粒和贴壁连接的主要细胞质成分,是肿瘤细胞聚集的关键因素。该研究强调,下调PLakoglobin可导致CTC簇形成减少, 转移能力降低。最近,两项研究发现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和claudin4在簇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细胞内连接比细胞对细胞相互作用对转移形成的影响更深远。研究还表明,DNA甲基化动力学对CTC簇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增强了干细胞和转移播种能力。

CTC簇可大致分为同型和异型CTC簇。当CTC簇只含有肿瘤细胞时,它们被指定为同型CTC簇,它们通常由1-30个CTC组成。异型CTC簇是由癌细胞和非癌症基质细胞或免疫细胞组成的细胞聚集体。非癌细胞包括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存在的非癌细胞类型取决于肿瘤类型及其特定免疫或基质细胞的丰度。这些非癌细胞被认为有利于CTC簇的存活,通过促进增殖,并保持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抵抗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异型CTC簇包括来自髓系不同阶段的细胞。例如,肿瘤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与癌细胞脱离原发肿瘤,以CTC-中性粒细胞簇的形式释放到血管。细胞因子受体交联介导CTC-中性粒细胞簇的形成,该交联涉及白细胞介素Ib(IL-lb)和白细胞介素6(IL- 6),减少IL-lb和IL-6导致的CTC-中性粒细胞团簇的形成。

研究指出,CTC-中性粒细胞簇通过血管细胞粘附分子-l(VCAM-l)依赖的细胞间连接结合在一起,并下调VCAM-1,以防止CTC-中性粒细胞簇的形 成。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簇通过协助循环中的DNA复制和细胞周期进展来加速转移播种潜力,最终导致不良的预后。此外,上皮细胞骨架蛋白角蛋白14(K14)在CTC簇中的表达已被确定为实现转移传播的关键参与者。

CTCs具有明显的特征,如EMT、休眠、在血液中存活、免疫逃避、化疗抵抗和逃避抗癌免疫反应的能力。绝大多数CTCs因缺氧而死亡,仅有2.5%的CTCs出现微转移,而大转移则从0.01%的CTCs 发展而来。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受体是癌症-免疫逃避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PD-1是一个负免疫调节检查点,在活化的T细胞上表达。相反,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存在于抗原提呈细胞的细胞表面,如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

PD-L1在适应性细胞免疫、控制T细胞活化和分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当PD-L1与其受体PD-1结合时,一个强烈的抑制信号被传递到T淋巴细胞中,进而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T细胞增殖的抑制。PD-L1在CTCs上经常表达,CTC簇具有更高的相对PD-L1表达。此外,肿瘤细胞过度表达PD-L1或 PD-L2通过与PD-1受体结合,激活PD-1检查点通路,这种相互作用导致CTCS的免疫逃避策略。此外,PD-L1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影响活化T细胞的凋亡。因此,检测循环中PD-L1的CTCs表明免疫防御机制的衰减和转移的进展,最终导致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