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肿瘤医院>> 阳泉市肿瘤医院 >> 正文

有饿死肿瘤的方法吗?

有饿死肿瘤的方法吗?

1.

据新华社电世界上首例利用血管内皮抑制素开发的抗癌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日前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有望于年内上市销售。这标志着,我国在血管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介绍,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和放、化疗。手术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而且术后容易复发和转移;而放、化疗靶向不明确,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细胞,副作用较大。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饿死肿瘤疗法”,即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和治疗癌症的目的,为癌症治疗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随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阻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功效。

2005年10月20日上午,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宣布:在清华大学的合作参与下,经过6年探索,该公司研制成功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英文:Endostar),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这是世界上首个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

2.

“饿死”肿瘤的“五个一”

一种奇异的现象:血管疯长是病态

血管生成是指组织或器官内生长新的血管,并包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倍增时间约为1年。

人体只有在较特殊的环境下才会发生血管生成,例如创伤愈合,胎儿和胚胎的发育,黄体、子宫内膜和胎盘的形成等,而这些类型的血管生成常受某些因素调控,并且是间断性的。

而持续的和不受调节控制的血管生成则出现于大量病态、肿瘤转移和内皮细胞的异常生长中,并且血管生成速度十分迅速,例如实体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倍增时间仅4天。

一种大胆的假设:肿瘤生长靠血管

肿瘤生长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这一假设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医学院福克曼(Folkman)博士提出的,早在六十年代,福克曼就把癌细胞注射进被抽干了血液的甲状腺,结果细小的黑色素瘤却一直只有铅笔尖大小,不能增长。但实验证明,一旦肿瘤与血管相接通,肿瘤体积就会在10-15天时间内增大到100多倍。

为支持肿瘤生长是血管生长依赖性这一假设,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发现,当直径很小的微小转移灶内的癌细胞在处于无血管生成的血管前期时,虽然这时的微小转移灶中的癌细胞的增殖速度与原发病灶的癌细胞增殖速度可以相近,但由于尚无血管生成,这时微小转移灶的癌细胞却仍能较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是因为转移灶内的癌细胞在缺乏毛细血管提供的营养而处于“饥饿”状态下,所以癌细胞有一个非常高的凋亡速度,这个凋亡速度与癌细胞的增殖速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使微小转移灶处于潜伏期而不增长。

但一旦肿瘤血管系统在转移灶里形成,癌灶进入血管期,由于新的血管生成提供癌细胞以足够的营养,癌细胞的凋亡速率明显下降,使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之间的平衡被破坏,这时癌细胞疯长,形成危害。

一种前卫的理论:“饿死”肿瘤有可能

目前认为,癌细胞能分泌大量促进血管生长的许多血管生长因子,使肿瘤形成新的血管而快速生长,而血管内皮细胞也可分泌血管生长因子促使血管内皮细胞自身乃至肿瘤细胞的增殖。

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毛细血管如果没有血管生长因子诱导不会同肿瘤相连接,肿瘤如果没有血管生长和得不到源源不断的血液供应就只能处于休眠状态。

因此,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剂特异性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而不影响其它正常细胞,于是这种抗血管生成疗法——“饿死疗法”在理论上成立。

“饿死”疗法在理论上为人们开展癌症治疗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目标。如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干预,从而防止肿瘤分泌血管生长因子,阻止发出诱导血管生成的分子信号;

或者在血管上置放一把生物管子钳,使血管无法接收到血管生长的分子信号或不能对分子信号作出反应;机械方式阻止肿瘤血液供应。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目的是不让肿瘤得到足够的血液营养供应,使肿瘤“饿死”。

由于血管并不是单行道,它除了为肿瘤提供氧和营养以外,还为癌细胞提供“逃跑”的路径,癌细胞离开原发病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在远离肿瘤的部位定居下来,形成微小转移灶,正是这些转移肿瘤会致人于死地。

没有血管,原发肿瘤无法生长,也就没有了转移的路径,因此“饿死”疗法能抑制肿瘤的血道转移。

一种有益的尝试:抑制血管克癌症

世界各国巳对众多血管生成抑制剂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许多血管生成抑制剂正在进行Ⅰ-Ⅲ期临床试验研究,例如血管抑素(Angiostatin)、内皮抑素(Endostatin)、烟曲霉素类似物(TNP-470)、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尿激酶、白介素-12、血小板因子4等20多种。目前最有希望并且影响最大的是内皮抑素。

美国福克曼巳成功地用此治愈了一批“癌鼠”,目前美国正用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联合用药进行人体临床研究。福克曼使用的方法是设法阻断正在形成中的肿瘤血管供血功能,最近,意大利专家巳可阻断巳存在血管的供血功能,人为阻断肿瘤的供血通道,对治疗癌症更为有效,但在临床上尚未得到证实。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和科学家新发现两种肿瘤血管形成所需的基因ID1和ID3,通过在实验鼠身上的研究表明,消除这两种基因的活性可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切断肿瘤营口服液养供应,因而大大增加鼠的抗癌能力。

一次创新的实践:“饿死”癌症有突破

中国1998年3 月25日和1999年5月19日发明专利公报公布了我们在1997年9月和1998年9月“人内皮抑素基因和转人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的发明专利申请,其中人内皮抑素基因与美国报道的鼠内皮抑素基因有83.33%相似性,同样对移植于小鼠肺癌的“癌鼠”有十分明显的疗效,有效抑制了肺癌的生长和转移。

我们从人的肝脏cNDA基因文库中筛选克隆得到了人体内皮抑素基因,并将人体内皮抑素基因转导入人体内唯一一种不产生内外毒素的生理菌——双歧杆菌中,制备成转基因口服制剂,这种剂型与大肠杆菌、酵母菌等提取方法相比,因双歧杆菌载体本身无毒副作用,又有调节胃肠道功能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外,又加上人体内皮抑素基因的作用,更能有效地抑制快速异常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

人内皮抑素在人体内主要作用定位于肿瘤血管基底膜,特异性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同肿瘤细胞分泌的促血管生长因子相拮抗,从而达到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毛细血管生长萎缩,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癌细胞得不到足够营养而慢慢“饿死”,使肿瘤细胞凋亡速度增高、坏死及退化到最初的休眠状态,并能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由于人体内皮抑素基因对正常血管和正常细胞均不起作用,所以这种基因技术治疗癌症,无毒副作用,且简便、经济,患者痛苦小。

经300多例食道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鼻咽癌、骨癌等一些原发性或转移性癌的癌症患者志愿服用这种含人体内皮抑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除了弥漫性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后全身多处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病人疗效较差外,其余均显示明显的抑癌效果。

一些专家认为,“饿死”肿瘤疗法不是治疗癌症的灵丹妙药,癌症发病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发病原因,仅靠堵住血液通道想治愈所有的癌症仅是个美妙的想法,较现实的是将这种新的疗法同现有的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等其它治疗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多靶攻击可以提高抗癌治疗的疗效。

例如手术前后用“饿死”疗法治疗则有利于手术后减少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同化疗、放疗结合可以从攻击癌细胞和攻击癌血管同时进行,双管齐下有利于提高疗效,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很难用单一的治疗方式能治愈,一般均需采用综合疗法,也就是俗称“肿瘤血管抑制因子阻断疗法”,作为肿瘤血管抑制因子阻断疗法中新的一种“饿死”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是否作为一项常规治疗手段,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