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肿瘤医院>> 阳泉市肿瘤医院 >> 正文
不要盲从这些癌症谣言,请仔细辨别
- 更新时间:2020年11月23日
- 来源:石家庄肿瘤医院

- 最伤脾的几件事,第一件你就…
- 立秋了,先别瞎忙养生了,这…
- 都是抗癌,任正非赢了两次,…
- 熬夜=慢性自杀!想降低伤害…
- 长期熬夜者DNA损伤多,癌症…
- 发现肺部结节,大家记住一句…
- 能让你增加30年寿命的水果,…
- 恶性肿瘤的预后到底怎么做和…
- 大暑三养:养身、养心、养生
没有什么其他话题的谣言比关于癌症的谣言更多了,尤其是社交媒体上,许多消息都打着“美国最新研究”或者“老中医的传统智慧”的旗号,释放真真假假的各种信息。关于癌症的十大谣言,你也许看到过以下很多:
癌症谣言
(1)“超级食物”可防癌
(2)“酸性食物”导致癌症
(3)癌细胞爱甜食
(4)癌症是一种真菌,用小苏打可以治疗癌症
(5)民间有治疗癌症的灵丹妙药,只不过被大型制药公司打压了
(6)死于癌症治疗的人比直接死于癌症的人还多
(7)人类并没有良好的治疗手段,自然疗法更好
这个谣言列表可以很长,互助君可以接着列下去。
酸碱体质影响患癌的谣言
民间传说从来都不会告诉你细节,我们以酸碱体质影响患癌概率为例,剖析一下。你一定读到过这些内容:
癌症谣言
(1)癌症不能在弱碱性的身体中形成。
(2)癌症只能在酸性身体中形成。
(3)如果你有癌症,说明你的身体是酸性的。
(4)癌症只能在酸性的身体中扩展。
(5)如果你的身体变成弱碱性,癌症就不能扩展。
(6)如果你能平衡你身体的pH值,让你的身体转变成弱碱性,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癌症,都能转变和被治好。
(7)不管你的情况多么糟糕,哪怕只能活6个月,如果你能转变你身体的pH值到弱碱性,你的癌症就不会扩展,就会被治好。
(8)不用担心你的家庭中你的妈妈、爸爸或任何人有癌症,只要你的身体是弱碱性的,你就不会得,如果你已经得了,癌症也将会转变。
(9)癌症都是酸性体液中生存的,没别的。如果你的身体是酸性的,你就会得癌症,如果是弱碱的,你就不会得癌症。如果你已得了癌症,只要你能调整你身体的pH值到弱碱性,癌症就会离你而去。
(10)预防癌症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癌变的肥沃土壤,调整体液酸碱平衡,是预防癌症的有效途径。
这些理论看起来是多么的合情、合理、合乎科学道理啊!那我们拿批判性思维的“照妖镜”来仔细验证一下这些消息。
其次,这些论断并没有任何实验数据支持。癌症不能在弱碱性的人体中形成?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一张统计数据表,告诉我们有几个人,他们的体质是弱碱性的。
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他们终身没有患上癌症?如何测量人的体质是酸性还是碱性呢?一点数据都没有,就开始马上抛出结论,这也是民间传说的常见套路。
再者,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的pH值都是有固定正常范围的,当超出正常范围的时候必定带来的是不一样的疾病。
其实我们人体不可避免的在运动中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或碱性代谢产物。
但是这些产物都会很快随着人体的调节系统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维持在正常的pH值范围内。所以人的体质不存在酸碱性一说。
科学家们也是十分谨慎,连在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的结论都不会轻易推广到人身上。然而,民间大师们总是一张嘴,就能点破癌症的“奥秘”。仿佛他们的理论不需要任何验证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
分享健康资讯、传播医学知识、探索生命奥妙、找寻养生之道、邀请名家讲解、解答患者疑难,河北现代医学研究所肿瘤咨询热线:0311-85666133 微信号zjzx1151591580、QQ号1151591580
酸碱食物谣言
这些拍脑袋想出来的传说,当然不值得我们重视和相信。基于酸碱体质的理论,民间传说还推出了相应的预防方案,你说不定也看到过这个表:
癌症谣言
常见食物的酸碱性:
强酸性:蛋黄、乳略、白糖、西点、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中酸性:火腿、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等。
弱酸性:大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蚬)、章鱼、泥鳅等。
弱碱性::红豆、萝ト、苹果、甘蓝、洋葱、豆腐等。
中碱性:萝ト干、大豆、胡萝ト、番茄、香蕉、橘子、香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强碱性: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天然绿藻类食物。
任何接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食物酸碱性表肯定不是通过pH试纸测量出来的。
否则,葡萄怎么会是强碱性?白糖怎么又会是强酸性呢?民间高人也从来不会透露自己的检测方法,他们总是直接抛出结论。
没有数据,没有实验,没有确凿的证据,却推荐人们吃某些东西,不要吃某些东西。对于这些不靠谱的非主流理论,读完这篇文章的觅友们大可一笑了之,你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能够独立判断这些层出不穷的谣言是否靠谱。
所以,我们在这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选择相信具有科学依据来源的信息,对于不太符合科学的信息做到不轻信、不盲从。
- 编辑:编辑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