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肿瘤医院>> 胆囊肿瘤 >> 正文

注意了!可致肝癌的黄曲霉毒素,与胆囊癌也有关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饮食中若含有黄曲霉毒素(AFT),或是影响某些作物的真菌产生的毒素,可能会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

黄曲霉毒素的基本认识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已发现20余种。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毒性极强

对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因曲昔曲霍毒素袖称为前致癌物.

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黄曲霉毒素毒性比砒霜大68倍

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毒性比砒霜大68倍,仅次于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据悉,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 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中检出率更高。

具耐热性

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裂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如氯仿和甲醇中,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及乙烷。

临床特征

食品中所污染的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一般认为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

(1)急性中毒:

它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比KCN大10倍,比砒霜大68倍,仅次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它的毒害作用,无论对任何动物,主要变化是肝脏,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

(2)慢性中毒:

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则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出现动物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母畜不孕或产仔少等系列症状。

(3)致癌性:

AFT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

其致癌特点是:

A 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实验肿瘤;

B 致癌强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六六大1万倍;

C 可诱发多种癌,AFT主要诱发肝癌,还可诱发胃癌、肾癌、泪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还可出现畸胎。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黄曲霉毒素是胆囊癌的一个原因,那在中国上海,研究期间这种原因引起的胆囊癌可能占20%,在高风险地区可能有更高的比例。”

虽然已知黄曲霉毒素与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联,研究人员的目的是确定是否也与胆囊癌的风险增加有关。他们比较了来自209名胆囊癌和胆结石患者和250名胆结石非胆囊癌患者血浆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赖氨酸加合物。

胆囊癌患者中32%检测到AFB1赖氨酸加合物,对照组15%检测到(P<0.0001)。因此,胆囊癌患者中AFB1赖氨酸加合物更常见(OR=2.71;95%CI,1.7-4.33)。

此外,胆囊癌症阳性患者中AFB1赖氨酸中位水平为5.4pg/mg,对照者水平为1.2pg/mg,当比较最高与最低四分位数时,胆囊癌的比值比为7.61(95%CI,2.01-28.84)。

他们发现与黄曲霉毒素相关的胆囊癌患者比例为20%(95%CI,15-25)。

最后,他们还评估了54份胆囊癌患者肿瘤组织样本TP53中的R249S突变,虽然已知这与黄曲霉毒素有关,但样本中没有发现。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黄曲霉毒素和胆囊癌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黄曲霉毒素可能是胆囊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对公众健康有重要影响。”。